理论学习
首页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参阅2015年第3期

阅读量:

 

 

理论学习参阅

 

2015年第3

 

长春大学党委宣传部   2015515

 


 

贯彻两会精神 推进“四个全面”专题

 

【学习重点】

 

“四个全面”托举中国梦

 

——代表委员热议“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摘自习近平201412月在江苏调研时的重要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摘自习近平 201522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

 

2015年,又一个发展关键期摆在中国面前。

 

任务艰巨,环境复杂。如何全局谋划、稳步前行?宏阔明晰的战略布局浮出水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者协调共进,推动全新征程。

 

每个“全面”,都是一项功在千秋而艰辛自见的宏伟工程;每项工程,都与13亿中国人的梦想紧紧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迅速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聚焦的热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今天,小康这一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梦想,被中国共产党人赋予更深刻的内涵。

 

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忠杰委员看来,从邓小平构想的“小康之家”到今天的“小康社会”,这一概念随着实践不断丰富。“除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外,还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一系列要求。”

 

“全面小康,要让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共享小康成果。虽然这些年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难题仍未解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晓强委员话语凝重。

 

黑龙江省伊春市市长、市林管局局长高环代表对此有着切身感受:“伊春是典型的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年来,我们为生态建设而逐步调减森林采伐限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然而,她依然对伊春的小康征程信心满满。因为,她从伊春经济转型的努力中看到了曙光,更从党和国家的一项项新政中,听到了“不让一个地区、一个人掉队”的庄严宣告。

 

越美好的目标,越需攻坚克难才能实现。只有实现全面小康,才能跨越通向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李忠杰委员指出,“全面小康”的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之后,要在建党100周年时建成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梯次递进的目标,共同构成代表最广大人民共同利益的中国梦。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2 27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举行第十次会议。“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从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样掷地有声的表述,令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

 

李忠杰委员认为,深化改革“要统合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上有科学完整的总体方案,下有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推出击中要害的‘硬招实招’”。

 

正是依靠“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伊春才在近年取得了日渐显著的改革成效。高环代表感慨道:“痛定思痛,我们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上。现在基本确立了生态主导型产业体系,伊春还两次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核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又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令张晓强委员印象深刻的是,本届政府始终致力于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真招”频出,效果显著。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方法论上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在思维方面,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应该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社会治理的能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委员如是总结。

 

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

 

被深圳人称为“家门口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法第一巡回法庭, 228迎来“满月”,并将于近日开庭审理首起案件。这令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侯欣一委员十分期待:“最高法巡回法庭的设立,解决了司法行政化、地方化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学术界期待过、讨论过,却没料到这么快变成现实,可见这一轮司法改革的确‘动了真格的’。”

 

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红宇委员常常深入公检法部门调研。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她眼中的可喜变化越来越多了:“公检法更加务实;司法系统更忠于法律,更注重第三方监督考评;长期困扰律师的‘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问题很少再‘现形’,律师的观点受到重视,开始成为司法监督主体。”

 

“越规者,规必惩之;逾矩者,矩必匡之”——在李忠杰委员看来,“全面依法治国”,既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帜、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也展示了党依靠法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的坚实步伐。

 

全面从严治党:让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更加坚强

 

打虎拍蝇、清理“裸官”、遏制浪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力度空前,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与决心。

 

“作为一名党外人士,我深切感受到从严治党不是口号,执行起来毫不手软。”刘红宇委员表示。

 

一方面大力反腐败、清理毒瘤,一方面弘扬正确价值观、夯实信仰。冯俊委员认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是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这也是十八大以来党风建设的突出亮点。“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三严三实’可见,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树正气、建制度、强纪律、学本领,然后是压歪风、转作风、打老虎、拍苍蝇,两者不可偏废。”

 

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必须改善自身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党自身也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化党的制度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李忠杰委员认为。

 

而这个坚强领导核心的未来表现,也令代表委员们有理由充满信心。正如英文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所言:“8000万中国共产党党员,与13亿中国人民一起,为了每一个人的梦想,为每一个梦想搭建舞台。”

 

(选自《光明日报》 32

 

 

“四个全面”展现治国理政的新型方法特征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是新一届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其理念、框架、具体安排和主攻方向展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新型方法特征。

 

一、整体协同的系统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反映的是国家治理的四个不同方面和不同环节。但是,它们构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层面的系统性。在第一个层面上,这四个方面中任一方面都是一个整体系统,都由不同要素和部分组成,各个部分之间都有机关联和互相影响,都需要统筹兼顾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第二层面上,这四个方面也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也需要整体协同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它们之间是目标、手段、保障、主体四大要素的关系,四者缺一不可,其运作必须互相配合、共同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这里讲的实际上就是国家治理的这种整体协同的系统性。

 

二、远近结合的制度设计

 

“四个全面”最为重要的内在筋骨在于制度。仅从表述就可看出,其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内容都是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两次全会的决议清晰说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目标和着重点是制度建设。实际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从严治党也包括大量制度建设内容。“四个全面”中的制度建设既是为“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也是为更为久远的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提供可依赖的路径。也可以这样理解,当前工作中的一些政策、手段、方法、措施可能随着时间的演进、条件的变化而取消或放弃,但制度建设却既有当前的现实功能,也具有极为长远的未来意义,因而是更为根本和深层的工作。

 

三、互相渗透的设计安排

 

作为一种战略安排,“四个全面”必须顾及长远和当前、整体和局部、理论和实践等多种社会层面,这就要求其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其内在的关联和深层的逻辑。结合中央的各种文献和习近平的多次论述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近期目标和愿景,全面深化改革是手段和方法,全面依法治国是途径和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领导主体的建设。这四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在实际工作中既融为一体,又各有偏重。比如,全面从严治党中当然包括深化改革的内容,党的纪律检查体制的变化就是一种典型的改革。再比如,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重要目的就是服务于小康社会的建设,人民福祉毕竟是所有工作的指向。从总体上看,“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螺旋递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动态体系。

 

四、基于实践的主动创新

 

毫无疑问,“四个全面”的提出基于当前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对这一实践的政治总结和理论升华。这充分表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主动创新的态势和动能,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善于创造的勇气和能力。“四个全面”的每个方面都是我们党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寻求全面解决社会难题的探索。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各级党委、各个部门和领导干部提出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要求。比如讲到“从严治党”时他说,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也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通过发挥自己工作的主动性为从严治党做出贡献。

 

基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每一个执政党都具有自己治理国家的方法体系。面对今天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在总结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的治国理政的方法系统,“四个全面”的表述反映了一系统继往开来的特征。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31

 

 

【重要评论】

 

坚定必胜信念 把握发展主动

 

——一论贯彻两会精神推进“四个全面”

 

 

一年一次的全国两会,标注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开启不懈奋斗的崭新征程。今年两会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共商国是、共谋大计,对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为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汇聚起强大奋进力量。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年来,面对全球经济复苏曲折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等多重困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经济结构有新变化,发展质量有新提升,对外开放有新突破,人民生活有新改善,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困难比预想的大,结果比预想的好。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完成今年各项任务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更加坚定了我们乘势而上、合力推进“四个全面”的信心和决心。

 

观大局、察大势、抓大事,取决于能否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风险挑战而畏葸不前,不因枉顾实际而盲目冒进。在世界风云变幻的大局中全面审视我们面临的艰和险,从国内改革发展的大势中辩证分析我们拥有的时和势,关键在于审时度势,把时和势转化为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的战略举措,形成具体可行的工作任务书、施工路线图、进度时间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协调推进各项重大战略部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实现宏伟战略目标迈进。

 

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各种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但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综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必胜信念,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保持强大定力,化解各种矛盾风险,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对发展的制约越发突出,正处在克难攻坚、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车重坡陡路难行。不加大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只有继续把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扩大开放,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中的矛盾、发展中的问题,才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让权力不再任性、竞争更加公平、社会更为和谐,把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出来,使市场活力竞相迸发。

 

制定政策贵在实,取得实效重在干。没有符合实际的目标、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主动作为的状态,再好的部署也无法落地生根。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位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从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到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再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中央对今年政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贯穿了统筹兼顾的大原则,彰显了主动作为的大担当。贯彻落实好这些重要部署,就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搞好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地对接,形成各地方既有自身特点又相互协同配合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开局起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三大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协同展开、协调推进,构成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美好蓝图不会自动实现,复兴梦想需要实干托举。贯彻两会精神,推进“四个全面”,始终坚守敢于担当的责任、发扬勇于开拓的精神、增强善于作为的能力,就一定能用今天的奋斗成就明天的梦想。

 

(新华社北京 316电)

 

 

坚持稳中求进 深化改革开放

 

—— 二论贯彻两会精神推进“四个全面”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全国两会拉开全年发展的大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作为,切实真抓实干,把部署化为行动,就一定能把“任务书”变为“成绩单”。

 

坚持稳中求进,前提是“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上要靠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今年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适应了需要和可能,符合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确保就业和社会稳定,为深化改革提供宽松环境,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稳,不仅表现在宏观政策上,也体现为预期和信心。今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从刚刚公布的头两个月经济数据看,经济运行缓中有稳、稳中有快,特别是经济结构呈现“三快三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明显快于工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消费发展势头明显好于投资,新主体正在形成,新业态正在涌现,新动力正在孕育。目光放远,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将进一步释放和凸显,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不断涌现,就能有更多的发展主动权。

 

实现稳中求进,关键是“进”。看事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保持战略定力,又找准发力方向。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耗能、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

 

“进”,就要把握新常态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要着眼“双目标”,坚持“双结合”,打造“双引擎”,通过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中国经济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稳”与“进”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既要稳住速度,又要调整结构,二者相互协调、统筹推进:宏观政策上,既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要更加注重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用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增加有效投资上,既要补齐公共产品和公务服务的短板,又要防止滥下猛药增加无效供给;产业结构调整上,既要化解过剩产能,又要占领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高地,积极壮大服务业。

 

下好“稳中求进”这盘棋,根本在于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不加快改革,稳难稳住,进也进不好。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随着改革部署全面展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破冰之举正在推进。增强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和“助推力”,关键是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既要让改革成果落地,还要啃下更多硬骨头:要抓住简政放权的“牛鼻子”,追求大道至简,让权力不能任性,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改革要走好“最先一公里”,更要走完“最后一公里”,给予百姓更多“获得感”。促进改革落地生根,要矫正“改革拖延症”,冲破“中梗阻”,力戒为官不为,切实履行职责,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的发展改革局面,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注入强大改革动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圆满答卷。

 

(新华社北京 317电)

 

 

加强民生保障 开启众创时代

 

——三论贯彻两会精神推进“四个全面”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乎改革发展大局。在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于民,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也是党和政府沉甸甸的责任。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关于持续推进民生改善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对于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力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重大。

 

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和谐的保障网。过去一年,在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中央持续增加民生投入,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发挥了民生保障稳定器的重要作用。从“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的整体谋划,到可圈可点的具体措施,再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向人民交出一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无论是传统发展模式到经济新常态的“惊险一跃”,还是亿万人民对“更优美的环境”“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的更高追求,都赋予新形势下民生工作新的更加丰富内涵。它要求量的增加,还需要质的提升;不但要对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也需要扶贫中“精准”定位;不仅要和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也要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适应。

 

如今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还有5年多时间,经济新常态下的深度调整,改革任务的艰巨繁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使得中国列车已然行至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如何因势谋局,化险为机,答案就存在于“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的主动作为中。改善民生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扩需求、促发展,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能激活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激发亿万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活力,在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为社会发展创造财富,让中国经济焕发勃勃生机。

 

民生是暖心的工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越是在改革进入克难攻坚、打破利益藩篱的关键时期,越需要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汇聚闯关夺隘、推进改革的智慧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经济问题,也是凝心聚力的政治问题。始终秉持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的方法论,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把改善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发扬钉钉子精神,一诺千金、说到做到,不栽盆景多种树,实实在在解决群众身边困难、回应普遍关切,就能为人民多造福,为发展多蓄力。今年政府工作对改善民生作出一揽子具体部署,从力促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到打响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急百姓所急,向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宣战,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只要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好中央决策部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就一定能把人民的美好期待变为现实。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深刻昭示,惠民生不仅是给予、更是获得,不仅是灌溉、更是蓄水。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能焕发出蕴藏在亿万人民中的巨大活力、强劲动力,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实践中开启万众一心、共襄伟业的新传奇。

 

(新华社北京 318电)

 

 

提高治理能力 建设法治政府

 

——四论贯彻两会精神推进“四个全面”

 

 

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四个全面”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两会部署、实现全年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

 

徒法不足以自行。各级政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是推动法律实施、落实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只有按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总目标、总原则、总要求,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把两会作出的相关部署转化为各级政府的积极行动,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下扎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决于能否通过法治方式厘清市场、社会与政府的边界,受制于政府是否在法治轨道上行使经济管理、社会治理的公权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经济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管理难度也大幅增加。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对政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政府自身建设无可回避的现实考题,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之更加定型、更加成熟的题中之义。

 

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政府是行政权力的行使者,理应做依法施治的榜样和模范。让政府工作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行政许可原则,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做到所有行政行为都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对政府违法违规行为要坚决追究,对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现象要及时纠正,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维护政府公信力。

 

建设法治政府,实质上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社会分工更趋细化,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尽可能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第三方可以提供的事务性管理服务都交给市场或社会去办,不仅是运用市场资源、释放市场活力的有效手段,而且也为做好权力“减法”、提高政府效能创造了有利环境。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最终目的是建设起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的责任政府,集中精力把市场和社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管起来,为市场有序竞争、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

 

政府决策要民主、方法要科学、办事要高效,是“人民政府”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自身优势的有效途径。面对利益多元、诉求多样的新形势,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维进行治理,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才能在更大范围广纳民智、凝聚共识,确保决策更加科学、符合实际,让人民满意,使群众受益。

 

提高治理能力,建设法治政府,既要防止“乱作为”,也要警惕“不作为”,避免工作状态庸懒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坚持依法用权,倡俭治奢,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凸显了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不懈纠正“四风”的坚决态度。腐败现象的共同特征是权力寻租,要害在于监督乏力,制度约束失之于宽、失之于松。以简政放权为着力点,用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才不会懈怠,才能以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勤政为民的扎实行动,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地履行职责,无愧人民的期待。

 

(新华社北京 319电)

 

 

净化政治生态 从严管党治党

 

—— 五论贯彻两会精神推进“四个全面”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领导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不懈改进作风的要求更加紧迫,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任务更为繁重。这是党心民心的共同指向,也是执政兴国的必然要求。

 

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反“四风”、正党风;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到两会期间再次强调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治标入手,稳扎稳打向治本深入,提振了信心,凝聚了民心。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同时也要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实现政治生态“山清水秀”任重道远。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政治生态恶化,必然助长官场陋习,滋生腐败毒瘤,败坏社会风气;政治生态良好,则有利于形成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从政氛围。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净化政治生态,既是顺时应势的工作部署,也是从源头做起的治本之举。深刻理解、坚决贯彻这一重要论断和相关决策部署,以滴水穿石的信念、壮士断腕的决心激浊扬清,就能不断祛除“政治雾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从政环境。

 

净化政治生态,首先是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的过程。“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受到污染,根子就在从严治党没有做到位”。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的少数”。在选人用人、考核评价中以忠诚、干净、担当为依据导向,践行“三严三实”,既加强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的教育引导,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成果,形成由上至下的示范效应,又重视监督管理,彻底改变对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现象。同时,要抓住反腐败斗争这条主线,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保持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通过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清除各类“污染源”,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

 

净化政治生态,离不开改革与法治的助力。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滋生权力寻租空间,法治不健全导致权力缺乏制约,解决之道就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政府工作报告作出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具体部署,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刚刚经过修改并重新公布的立法法,进一步明确立法权限,健全保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机制和程序,从源头上制约权力的“任性”,扎紧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改革和法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把两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就能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迈出坚实步伐。

 

两会胜利闭幕,吹响推进“四个全面”的进军号角。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齐心扫除腐败的政治微生物,协力重构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


编辑:

最新动态
  • 我校举办模拟政协提案培训会

    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社团在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增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4月15日,学校团委、行政学院举办了长春大学第三届模拟政协提案大赛培训会。培训会邀请政协吉林省委员会提案委员会主任邓友平为我校模拟政协协会师生及全校500余名参赛选手作以《如何撰写模拟政协提案》为主题培训报告。培训会由行政学院院长庞凌霄主持。邓友平结合自身丰富的政协提案工作经验,从政协的职能和性质、撰写提案的原....

  • 我校音乐学院学生合唱团获吉林省第十四届“长白之声”合唱节金奖

    日前,在“起航新征程·唱响新时代”吉林省第十四届“长白之声”合唱节决赛中,我校音乐学院学生合唱团荣获参花金奖,指挥李海燕老师荣获优秀指挥奖。决赛共评选出参花金奖6个,参花银奖6个,参花铜奖6个,优秀指挥奖6个,优秀组织单位9个。吉林省“长白之声”合唱节是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创办,是吉林省的重要合唱赛事活动,本次大赛展现了我校音乐学院合唱团的专业素养,有效推动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对应用研究型....

  • 学校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

    4月14日上午,学校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吉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对学校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进行动员部署。学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孙爱军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第22巡回指导组组长董天....

  • 学校召开学科科研工作会议

    4月12日下午,学校学科科研工作会议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全体校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剑飞主持。副校长韩业宣读了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21-2023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名单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的通知》。会议进行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启动仪式和12个科研团队授牌仪式;省重点实验室代表、揭榜挂帅项目、精准营养方向研究、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和省优势特色....

  • 学校举办2023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答辩会

    4月9日,由长春大学团委、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和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共同举办的长春大学2023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答辩会在综合楼B区703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王剑飞出席答辩会。本次大赛涵盖科技发明制作B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三类作品。经院级初评和校级复审,有35件入围校级终审答辩,在科技发明制作B类、自然科学类项目评审中,食品科学与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