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学习会议,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并结合实际,围绕学校“十五五”7个专项规划展开深入研讨,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学校党委书记所永吉主持学习并作讲话。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学习,学校“十五五”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牵头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党委书记所永吉领学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副校长张洪杰领学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副校长孙大文领学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会上,副校长张洪杰、副校长王德军、副校长孙大文、副校长周婷婷、校长韩业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好分管领域“十五五”规划编制作重点发言。
在交流研讨中,张洪杰重点就学校“十五五”期间的人才培养专项规划、教育信息化与智慧校园建设专项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围绕各专项规划的目标设定、重点建设任务、与全会精神及上级部署衔接落实情况、存在主要问题等方面作了详细阐释。
王德军详细汇报了“十五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相关情况,全面梳理现状、精准测算需求、科学研判形势,计划通过五年系统建设,彻底改善办学条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硬件根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严格按照规划部署推进各项建设任务。
孙大文围绕“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教育强国建设”这一主线,结合学校“十五五”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汇报了三点体会、四项进展、五大短板和六条举措,确保“十五五”各项任务落细落实。
周婷婷从校银合作资金项目建设规划出发,强调在未来五年内,建强智慧校园的四个校级基础软件系统平台,通过比较扎实的信息化基础能力,更好地辅助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
韩业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国家教育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需求及对俄合作独特区位优势,结合学校“十五五”国际合作与交流专项规划,详细阐释了“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从核心目标、关键举措、保障措施三方面,分析了“构建服务国家与区域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国际化教育与国家战略、区域需求深度融合”“破解瓶颈助力国家战略与区域振兴落地见效”等实现路径。并根据学校面临的发展形势,进一步明晰学校“十五五”总体规划的目标思路。他强调,要系统推进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师评价、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以规划编制和实施激发办学活力、提升育人质量。要坚持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以学科规划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围绕学科、科研、资源、学生等核心要素,推进重点任务。为了更好地落实落细各项工作,韩业进一步强调,全体干部要提高站位,始终将自己的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更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来思考、谋划和开展工作。要狠抓落实,强化责任担当,把抓当前与谋长远相结合、整体统筹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工作方案。
所永吉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学校“十五五”发展把关定向。一是要把学习好、宣传好、研究阐释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方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校领导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带头到基层开展全会精神宣讲,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校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全会精神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各基层党组织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认真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学习,突出抓好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专题学、深入学,把学习全会精神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和吉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及时组织开展集中学习和研讨交流。全校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不折不扣把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二是全校要将“十五五”规划制定实施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抓手。“十五五”期间,学校要紧密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制定科学务实的“十五五”规划。坚持对标中央部署、立足教育要求、围绕学校实际,不断创新思路、细化目标,谋划提出务实管用的发展思路和关键举措。我们必须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全局,融入服务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传承与创新、引才与育才等关系,实现学校治理效能的提升。在下一步编制学校的规划中,我们还要再学习、再对标、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和吉林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精神,立足教育要求,细化目标,坚持高标准推进,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打通制约学校发展的难点堵点卡点,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所永吉强调,要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作为我们党第一部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主干性党内法规,标志着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高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应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在“拔节孕穗”的重要阶段。为此,学校要把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凸显思想道德引领的重要性。当前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做好学生思政工作最关键的就是践行好“群众路线”,真正下沉一线去看、去听、去发现问题,更要以务实行动及时解决问题。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破除思想认知壁垒,实现从“惯性思维”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要主动跳出对思政工作认知舒适区,勇于打破传统学生工作的路径依赖,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特征,将“读懂学生”作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把“适应变化”作为提升能力的关键。既要清醒认识到青年思想动态背后的时代必然性,更要善于从变化中捕捉育人契机,主动更新教育理念,让思想认识跟上时代步伐,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引领”。二是要锻造敏锐洞察能力,构建从“事后处置”到“前瞻研判”的防线。政治判断力是做好学生工作的生命线,而敏锐性则是把握学生成长需求、防范风险隐患的核心能力。面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复杂性,学生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往往率先在虚拟空间呈现,必须树立“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思政工作者要主动掌握网络传播规律,熟悉青年话语体系,敏锐捕捉学生思想情绪的细微变化,培养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对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新现象、新诉求,要第一时间介入分析,找准问题根源,精准做好干预引导,确保工作始终走在矛盾和问题发生之前。三是要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化从“单向灌输”到“共情共鸣”的沟通。密切联系学生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传家宝。要带着问题导向和真挚情感深入学生群体,通过“沉浸式”调研、“面对面”交流,带着问题、带着真心主动下沉一线去听、去看、去共情沟通。倾听学生真实声音、了解实际困难,坚决避免“坐在办公室想当然”。反思部分工作效果不佳的症结,正在于脱离学生实际、缺乏情感共鸣。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视角理解其思想困惑、现实诉求和发展期待,摒弃“家长式”说教,使工作举措真正贴合学生需求,以真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凝聚思想共识。四是要强化闭环解决机制,达成从“收集问题”到“成效转化”的落实。深入一线听取意见是基础,高效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如果学生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和解决,必然导致网络空间成为情绪宣泄渠道,长此以往将严重损害学校工作公信力。要健全“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构建“问题收集—分类流转—限时办结—跟踪反馈”的完整闭环。对学生提出的诉求,属合理范畴且能当场解决的,必须立即回应;暂不能解决的,要明确时间表、解释原因并争取理解。针对共性问题,要推动制度层面的系统性改革,从根源上予以破解;针对个性问题,要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被重视、被关爱。通过将问题解决过程转化为育人实践过程,确保学生工作落地见效、取信于生。学校思政工作的根基在一线,核心在学生。面对时代变革与青年成长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唯有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以敏锐洞察把握工作主动,以深入一线厚植群众基础,以实干担当破解发展难题,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将群众路线贯穿育人全过程,才能不断提升思政工作的温度、力度与深度,有效破解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心理疏导、日常管理、危机应对等各领域难题,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所永吉指出,要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为学校“十五五”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这部著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推动学校“十五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系统化构建学习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见行见效。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发展的思路举措,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精心编制长春大学“十五五”改革与发展规划。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强党建的实际成效,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人才培养机制,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字号”成果取得新突破。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