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人物
首页 >> 长大人物 >> 正文

引路星光 | 长春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以创新之火,铸制造之魂

阅读量:

在长春大学蓬勃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他们中,有潜心教学、桃李芬芳的教学名师;有润物无声、护航成长的“三全育人”先进个人;有亦师亦友、恪尽职守的优秀辅导员;有勇攀高峰、协同创新的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有心系学生、默默奉献的学生工作先进集体。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学识功底和博大的仁爱之心,在各自的岗位上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书写着育人华章。

为集中展示我校教师和育人集体的风采,激励全体教职员工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特推出“引路星光”系列报道。希望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生动展现长大人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凝聚起更为强大的育人合力,引导广大师生以他们为榜样,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共创佳绩。

长春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获评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在讲台上,他们传道授业、诲人不倦,是学生爱戴、尊敬的师者;在实验室里,他们勇于攻坚克难、不舍昼夜,争当科研先锋。他们来自长春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这个由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李庆华、张雁、丁宁、于淼、李未、张世宏和侯振华等7位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获评“长春大学2024—2025学年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这支高水平、结构化教学科研团队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团队负责人李庆华为吉林省教学名师、机械工程学科负责人,团对成员有担任吉林省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有获评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白山技能名师,还有入选吉林省B类、D类人才。2024年,他们一如往昔,以创新之火赓续业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篇,申请吉林省科技厅项目2项,发改委项目1项,市政府项目1项,横向项目4项;为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2项,展现了强大的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

团队建设的好坏是科研之路能否行稳致远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坚持建设与发展协同共进,在团队建设上做到稳健与创新兼备。

团队坚持加强协作,发挥骨干作用,资深教授积极“传帮带”,带领团队成员刻苦钻研,共同提升科研能力,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张雁回忆说:“我刚入职时,对研究室里很多事情还不太熟悉,每天都很焦虑,这里的老师们都非常热情,在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两方面都给予了我们青年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初次申请科技厅、教育厅项目时,团队资深成员会提供指导,从确定申报重点、研究方向到构建框架思路,再到申报书的修改,一步步将他们“领”进门,也正是这种“手把手”的指导,让青年教师在科研起步阶段受益匪浅,快速融入了团队的科研节奏。

“可吸卸非平整表面起重永磁铁”一直以来是制约起重永磁铁发展和应用的重要瓶颈问题之一。为了攻克这项难题,团队成员多次召开研讨会,群策群力,各抒己见,从提方案到实验、总结,再到修改方案,甚至推翻重来,团队成员互相鼓励,终于研制出具有柔性工作极面的起重永磁铁样机,为推进起重永磁铁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团队坚持从生产实际中挖掘出“真问题”,力求将国家战略、地方产业需求与学术前沿探索紧密结合。同时,团队还非常注重“产学研用结合”,坚持在实践中促学、促研、促发展。

长春三友科技实习基地既是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本科生的实习基地,也是研究生的重要培养平台。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与三友科技建立了深度的产业合作关系,针对其生产线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团队成员丁宁曾与之合作申请项目,成功解决了如汽车保险杠组件厚薄不均等具体技术难题,既推动了企业发展,也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既有利于科研,也为教学带来了生动案例。

“将理论或专利转化为实际产品或解决方案,最难的往往在于如何将实验室的理想条件与复杂多变的工业生产现场相匹配,进行工程化调试和优化。但当看到自己的研究能够切实为企业解决难题,创造价值时,那种成就感和欣慰感是无与伦比的,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团队成员对此深有感触。

李庆华作为团队带头人,多年来,他坚持着“教学”与“科研”这两大使命融为一体,“教学与科研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有机整体。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脱离实际,缺乏深度与活力;而没有教学反思的科研,也可能失去传承与扩散的土壤。只有将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我们的课堂才能是生动、前沿、富有启发性的,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知行合一’,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团队教师把专业课程知识转化成具体项目案例和工程项目,致力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图学》这门课程中,为了清晰表达复杂零件的内外结构,避免单纯使用专业术语而导致抽象难懂,教师会引入实际工程中的零件案例进行分析,同时借助多种视图和方法。此外,他们还专门开设了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生剖析如何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解决复杂问题。教师会从项目的前期论证、技术研发、系统调试,直到最终成果产出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讲授和模拟。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曾经有位学生受此启发,对图像处理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团队教师的指导下,他潜心研究,步步攻关,最终利用相关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大批量瓶盖数量的快速清点,并能准确识别出其中带有中奖二维码的瓶盖数量,这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在他们的悉心栽培下,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青年人才。有一位通过“士兵计划”入学的学生,团队教师根据他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安排他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实习期间,他运用所学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技术问题。同时,教师还支持他到吉林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在此期间,他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毕业后顺利进入上海地铁系统工作,展现了团队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力。

面对快速发展的先进制造领域,团队面临了挑战,也迎来了机遇。“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高水平人才引进是关键,我们需要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带头人和高质量的重大项目;其次,我们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希望借助AI等新技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作为工科专业,如何不断寻找并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工业现场,也是我们必须持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李庆华谈到。

一路走来,团队成员接连获评“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和“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他们认为:“这些荣誉对我们而言,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要求自己扎根各自的研究领域,深耕不辍,同时也要带动我们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同进步。”

寄语未来,传承精神,共筑制造强国梦。丁宁寄语青年学生,“国家的未来在你们的肩上,希望你们能担起这份责任,砥砺前行。”于淼希望青年学子“能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李庆华嘱托学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构建广博而扎实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研之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唯有持之以恒,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为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长春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的每一位成员,以黄大年精神为灯塔,在先进制造的浩瀚海洋中破浪前行;他们以培养卓越人才为己任,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展望未来,这支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团队,必将在建设制造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下更加精彩的篇章。

审核发布:党委宣传部
编辑:王迪

最新动态
  • 学校举行2025年消防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暨“119”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

    11月9日,学校举行2025年消防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暨“119”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本次活动主题是“全民消防 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启动仪式上,广大师生共同观看学习消防安全教育图片展、宿舍火灾警示教育展、违章电器展、消防安全警示片,现场发放了《消防安全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此次活动有效动员了全校师生关注消防、学习消防、参与消防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普及消防安全法律法规、专业讲解消防安全知识、细致剖析校园火灾案例,....

  • 学校赴杭州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开展专项调研

    为学习借鉴应用型大学办学治校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1月8日至10日,副校长张洪杰率队赴杭州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专项调研。调研团队紧扣七大核心议题,与四所高校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系统学习其在关键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成熟经验。调研重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机制、AI赋能教育教学与信息化建设、....

  • 我校李丹教授赴韩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1月7日,韩国食品工程国际会议在韩国江陵市举行。会议汇集了来自多个国家食品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我校吉林省普通高校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李丹教授应邀作为大会发言人作了题为《Discovery of α-1,6-glucosidic linkage synthase in probiotics reduces the retrogradation and digestibility of starch in cereal foods》的学术报告。李丹教授系统介绍了我校在酶法制备慢消化淀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韩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所教授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