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人物
首页 >> 长大人物 >> 正文

引路星光 | 管理学院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夯实科研高质量发展根基

阅读量:

在长春大学蓬勃发展的征程中,广大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是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他们中,有潜心教学、桃李芬芳的教学名师;有润物无声、护航成长的“三全育人”先进个人;有亦师亦友、恪尽职守的优秀辅导员;有勇攀高峰、协同创新的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有心系学生、默默奉献的学生工作先进集体。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学识功底和博大的仁爱之心,在各自的岗位上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书写着育人华章。

为集中展示我校教师和育人集体的风采,激励全体教职员工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特推出“引路星光”系列报道。希望通过他们的先进事迹,生动展现长大人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凝聚起更为强大的育人合力,引导广大师生以他们为榜样,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共创佳绩。

管理学院获评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多年来,管理学院科研团队潜心科研,乘政策之东风,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开展研究,从服务乡村振兴、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到参与政策制定,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在他们的身上有担当;团队不断深化交叉学科融合,敢于突破传统管理学科的边界,和理工科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在他们身上有创新;团队始终关注人的需求,专注解决“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如何优化组织流程”等问题,他们致力于让科研成果使更多人受益,让社会更美好,在他们的身上有温度。

2025年,管理学院获评“长春大学2024—2025学年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过去的一年,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共获批科研课题74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吉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4项、吉林省发改委项目2项、吉林省科技厅项目4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3项,展现了团队的科研能力和为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在学院科研事业发展中,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立足全局,强化思想引领与政治保障,营造了风清气正、奋发有为的科研生态;聚焦战略谋划与资源整合,精准布局学科方向,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筑了学院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说起团队科研的最大特色,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知行合一。

管理学院向实践寻求课题,而非钻研现有理论。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富成说:“问题导向是我们科研的出发点,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2024年,团队成员参与吉林省委组织部组织的“两送两服务”活动,先后赴四平、梅河口、伊通、长白等地,面向基层干部作报告;同时,长春大学会计与财务管理研究平台紧密围绕“服务吉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目标,积极开展各类科研,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其社会服务覆盖了吉林省20余家企业。

这些服务看似“输出”,实则“反哺”。刘富成进一步解释,“教师到基层和一线干部面对面交流,获取一手信息,可以真切感受到地方经济发展中复杂的实际问题,在帮助企业解决现存问题的同时,也让教师跳出纯理论的框架,启发灵感,找到更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让科研更加‘接地气’;此外,和基层干部的互动中还能锻炼教师对复杂理论的讲解能力,丰富了课堂案例,也可挖掘出书本内容与企业实践存在的脱节问题,对教学内容更新重构,让课堂与时俱进。”

对于另一特色——学科交叉,刘富成这样说道:“管理学科天然需要融合多领域知识,如研究“数字化转型”,要求教师既要懂企业管理,又要会数据分析;研究“智慧物流”,既要懂供应链,又要懂物联网技术。”一直以来,管理学院鼓励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经济学院等合作,形成“管理+X”的复合研究团队,并通过跨界思维碰撞出创新火花。

学科交叉不仅是特色,更是核心优势。“我们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组织变革、员工激励、文化适配;研究‘乡村振兴’,不仅要懂农业技术,更要懂产业规划、市场对接、政策落地。这种‘技术+管理’的双重视角,能让科研成果更符合实际需求。因此,和理工科学院相比,我们的科研价值更体现在‘软实力’上,理工科可能更擅长解决技术问题,比如造一台更高效的机器;而管理学科解决的是‘如何让机器更好地运转’。”刘富成解释到。

“知行合一”是学院科研团队的落脚点。管理学院跟随政策指引,积极转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将科研重点从纯理论研究向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政产学研用”模式转型。2024年管理学院科研项目经费到账总额突破620万元,其中横向课题占比近半,体现了学院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

《关于锚定旅游万亿级产业目标,激活吉林省旅游消费“新引擎”的建议》被选为2024省政协重点提案,被省领导签批。管理学院教师李倩说:“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智库建设,也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一方面在旅游方面我们有研究优势,另一方面这项研究刚好也契合了吉林省的战略发展,让我们得以有机会为吉林经济发展做贡献。”

管理学院教师拥有“多重身份”,这是学院教师群体责任担当与学术追求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既拓宽了教师个人的职业边界,又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管理学院教师张贺、豆志杰获批吉林省科技特派员,他们深入企业、基层一线,直接接触实际生产问题,发现企业管理痛点,在针对性研究中,取得创新性成果,既解决了企业难题,又丰富了自身科研方向;李倩将社会责任感与宏观视野融入参政议政的工作中,为吉林发展提供前瞻性建议,获民建“参政议政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此外,教师的这些多重身份还有助于学院的社会影响力。科技特派员把学院的科研成果带到地方,促进了产学研结合,让学院的研究更接地气;参政议政优秀的教师则通过提案等方式,为地方发展争取政策支持,也为学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知行合一”让科研与发展深度共振。这种科研为社会、为经济发展出一份力的精神不仅贯彻于管理学院的科研工作中,也致力传递给莘莘学子。“我们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主人翁意识、家国情怀,不断培养他们对社会发展的一份担当。”李倩解释到。

多年来,学院硕果累累,在于不断探索完善的一整套科学的人才培养策略、科研团队建设方针、交叉学科融合规划以及多科研平台协调发展模式。

发展科研,人才是第一资源。学院大力吸引和培养复合型青年科研人才。“学校有很多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学院主要承担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和讲座,安排经验丰富的导师‘一对一’指导,帮助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学院会鼓励青年人才参与实际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刘富成介绍,为了让科研团队更有活力、更有战斗力,学院还会根据项目进展和成员表现,定期调整人员结构;同时,学院鼓励教师“走出去,引进来”,不止与国内其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还要与国际专家学者进行交流。

科研团队成员普遍认为,和更多优秀的同行一起做研究,这样既能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也能让团队成员接触到更前沿的知识和技术。

发展科研,创新是第一动力。对于交叉学科融合,刘富成补充道:“现在有许多的科研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所以学院特别重视交叉学科融合。比如,管理学科和数字技术结合,就能产生很多新的研究方向。学院会鼓励不同学科的老师一起申报项目、做研究,让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管理学院还推行“多平台协同发展”的模式,将不同专长的科研骨干聚在一起,让每个平台都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研究方向。当遇到各种科研难题时,就能从不同角度去攻克,实现优势互补,把大家的智慧和力量都汇聚起来,解决单个平台难以处理的大问题,科研成果自然也就更丰富、更有影响力了。

同时,为了避免各个平台出现同质化竞争,在分配资源前,学院会先对每个平台进行详细的调研,了解它们的优势、特色和当前的研究重点。然后,根据地方产业的需求和学院整体的科研规划,给每个平台“量身定制”资源分配方案。同时,学院还会定期组织各个平台进行交流和分享,沟通科研新进展。由此,各个平台在研究时就能更有针对性,避免重复劳动,也能在相互学习中,激发新的研究灵感。通过这种科学的资源分配和协调机制,每个平台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力点,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

要处理好科研与发展的关系,让学术与社会连接的这只风筝永不断线。在刘富成心里,最“成功”的科研有三个标准。第一,要扎得深。成功的科研不是追热点、发论文,而是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让科研焕发生命力;第二,要传得开。好的科研成果应该能落地生根,这种“解决一个问题,推广一套经验”的科研,才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第三,要影响久。成功的科研应该能推动行业进步,“解决当下问题,影响长远发展”的科研,才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我们的每一份科研成就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社会意义,”刘富成表示,“我希望通过这些成果,让社会看到一个‘有担当、有创新、有温度’的管理学院形象。”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管理学院的科研工作者默默耕耘,将智慧奉献给吉林大地,他们在政府和企业奔波调研,他们为了一个数据模型反复推敲,他们为了帮企业解决难题连续驻厂,顶着烈日去农村做产业规划……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吉林的发展添砖加瓦。

行程万里,初心不变。刘富成说:“管理学院的科研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社会需求为根基,用智慧点亮了吉林的产业,用行动温暖了这片土地。未来,我们将继续保持这份热爱科研的初心,让管理学院的科研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温暖力量!”

审核发布:党委宣传部
编辑:王迪

最新动态
  • 学校举行2025年消防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暨“119”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

    11月9日,学校举行2025年消防安全教育系列活动暨“119”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本次活动主题是“全民消防 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启动仪式上,广大师生共同观看学习消防安全教育图片展、宿舍火灾警示教育展、违章电器展、消防安全警示片,现场发放了《消防安全知识手册》等宣传资料。此次活动有效动员了全校师生关注消防、学习消防、参与消防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普及消防安全法律法规、专业讲解消防安全知识、细致剖析校园火灾案例,....

  • 学校赴杭州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开展专项调研

    为学习借鉴应用型大学办学治校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1月8日至10日,副校长张洪杰率队赴杭州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专项调研。调研团队紧扣七大核心议题,与四所高校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系统学习其在关键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成熟经验。调研重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提升机制、AI赋能教育教学与信息化建设、....

  • 我校李丹教授赴韩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11月7日,韩国食品工程国际会议在韩国江陵市举行。会议汇集了来自多个国家食品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我校吉林省普通高校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李丹教授应邀作为大会发言人作了题为《Discovery of α-1,6-glucosidic linkage synthase in probiotics reduces the retrogradation and digestibility of starch in cereal foods》的学术报告。李丹教授系统介绍了我校在酶法制备慢消化淀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韩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所教授Bo-....